你的位置:彩票7个号码全部差1个数字 > 新闻动态 > 译者行为批评的功能主义语言学阐释
译者行为批评的功能主义语言学阐释
发布日期:2025-03-06 16:31 点击次数:79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为周领顺所创立,该理论面向翻译批评,强调译内与译外、文本与人本以及静态与动态研究路径的相互结合,使结论不断逼近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目标。以人为本的译者行为批评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于翻译研究的映射,二者具有相通之处。从功能主义语言学视角阐释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有助于加深对该翻译批评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国本土翻译理论走向国际译学话语中心。
功能主义思想。功能主义语言学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描写和解释语义、语法和音系的语言学特征。该流派认为,人文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功能关系,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存在和变化都以其他组成部分的存在为前提。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既是一种翻译批评理论和评价理论,同时又是能够指导翻译实践的方法论。该理论核心之一是“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思想,这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选择策略和方法的依据。在语言学视域下,译者偏向“求真”还是“务实”,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从功能主义思想的角度,译者将源语文本译成目的语文本,其中选择的依据是如何最有效地完成两种文化所体现的语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规定求真于原文、求用于译文,突出翻译的功能性特点。无论译者选择偏向于“求真”的直译和异化翻译,还是选择偏向于“务实”的意译和归化翻译,或者其他中介策略,皆为翻译目标导向的结果,以求取功能相当为上,与功能主义思想一脉相承。
实证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史就是研究方法的演进史。功能主义思想倡导实证主义,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思想或概念,再经由实践验证,最终形成系统的理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源自翻译实践和问题意识,遵从实用主义思想,以问题为导向,为解决问题而设计。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人本路径研究,突出人的行为和社会性,而以人为本的“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系统关乎译者行为的动态变化,置于社会语境中看问题。译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了解源语言产生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以此理解意义,整合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翻译技巧,完成以翻译实践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语义思想。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传统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往往难以作出语言最优化的结构描写。只有参照语言的认知和社会功能,把握其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语言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意义只有借助语言才能阐释和揭示。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话语的意义并非来自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自话语同其语境之间的关系。该观点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维度考量的路径是一致的。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意义转换,该意义不仅指涉语言内的文本意义,也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博弈。翻译活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而译者行为批评是译者以功能主义为原则,从源语言和目的语所代表的双语境着手,从文化和社会语境两方面理解两种语言的话语意义。在传统翻译论的基础上,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系统化的语境思想,客观阐释语言承载的意义。“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翻译批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语言内的文本研究、语言外的社会意义以及作为中间体的译者行为意义。文本研究把翻译作为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的“翻译”看待,属于静态翻译批评;文本外的译者行为和社会研究把翻译活动作为社会活动来看待。译者行为研究重点关注影响译者翻译行为的语境因素,包括译者的知识结构、人生经验等。将内外研究路径相结合,有助于解决传统翻译批评过于主观的问题,反映出翻译批评理论的功能性特征。
整体性、系统性方法论思想。功能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人本主义文化论思想,也是一种方法论,用以指导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文化功能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需要聚焦文化的各方面研究才能发现文化完整的特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们彼此影响、结为一体。而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发展,体现功能的函数意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引导翻译批评从文本到文化,再从社会范畴进入人学范畴,体现了功能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翻译是译者理性参与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作者—译者—读者以及原文—译者—译文之间的对话,实现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互动。译者知识与信念的差异导致了理性的个体差异,并因此导致同一个原文本产生不同的译本。译者以求真翻译体现译文对原文本的忠实度,译者以务实的原则指导译者以目标读者为取向,体现于译文的务实度,译者顺应原文本和译文所属的社会、文化、语言规范和价值标准,而译者行为批评中的三原则就体现了功能主义思想的函数意义和整体意义。
动态语境观。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言环境”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而非“思想符号”,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相应的“情景语境”。1935年,他进一步提出“文化语境”概念,认为情景语境之外还存在文化语境,而词语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语境,由此形成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三元语境观。1944年,弗斯(JohnRupertFirth)将这一思想引入语言学界,形成语言学的伦敦学派,倡导从语境的路径、以功能的思想解决语言中的意义问题。至此,语境思想逐渐得到语言学界的接受。而译者行为批评在评价翻译质量时就纳入了语境观,使翻译批评研究从静态研究走向了动态研究、从文本研究走向了人本和社会相结合的研究。译者作为翻译中间体,需要跨越源语言和目的语两种文本及其对应的文化和社会,译者会有意、无意地导致第三种文化的出现并产生对应的文本意义解读,以文化语境解读和社会语境解读为基础,最终形成以人为中心并结合语境与周围环境关系关联互动的动态研究。
解决翻译的“不可译”问题。翻译的“不可译”问题表现为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传统的翻译理论仅关注语言内的文本意义,忽略文本外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没有将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置于译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之中,从而导致译文可译性之争频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功能主义的再语境化思想能够帮助解决上述问题。任何形式的翻译实践都以读者为核心。翻译目的决定译文的功能,并影响译者实施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两种语言形式或功能不对等时,就需要启动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个体角色化的作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源语文本语境、情景语境及原作者的社会文化语境不断拆解、打包、再拆解、再打包并不断融合,然后再通过译者这个中间体输出,变成目的语文化所能够接受、包容并演化的新的目的语文本语境、情景语境及社会文化语境的综合。这一过程是“语境化—去语境化—再语境化”循环往复的动态发展过程,直至实现翻译的功能。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解决翻译批评太过主观的问题而提出,该理论体系中静态和动态、文本和人本、翻译内部和翻译外部的三结合反映了语言学功能主义思想中的文化三因子(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精神文化)的三结合。因此,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功能主义语言学在思想基础、发展路径与方法论等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未来,译者行为批评可以在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综合关系网络中,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建构以功能主义为理论指导、源语言和目的语文化双语境思想为路径的“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翻译评价体系。
(作者系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资讯